創業 12 年才懂:品質、品牌、服務,順序錯了全白搭
電子廠王老板去年踩了個 “致命錯”:花高價訂了個 “網紅電缸品牌”,廣告里說 “行業典范”,結果缸用 3 個月就精度飄,每天返工 50 件芯片,虧 2 萬;聯系售后,5 天沒人上門,z后只能自己花錢修。直到換了邁茨,沒聽過多少名氣,卻靠 “絲桿自己做、壞了 2 小時上門”,讓生產線穩了 1 年。邁茨老板李哥說:“創業 12 年,踩過追品牌的坑、漏過服務的短板,才悟透:品質是根,服務是葉,品牌是長出來的果 —— 順序錯了,再努力也白搭。”很多創業者初期總搞反順序:先砸錢炒品牌,再補品質服務,結果客戶買一次就走。邁茨 12 年從 3 人小作坊到 3500 平工廠,把 “搞反順序” 的虧和 “找對順序” 的穩,全經歷了。jin天就用邁茨的故事,說說品質、品牌、服務的 “正確順序”,到底該怎么擺。一、早期踩的坑:先追品牌,丟了品質,客戶走得比誰都快2012 年邁茨剛成立,李哥也想 “快速打響名氣”。當時花 3 萬印了幾百份 “gao端電缸品牌” 宣傳冊,還在本地論壇投廣告,確實吸引了不少客戶,可問題很快就來了 —— 為了壓成本,邁茨把絲桿外發給小作坊,結果品質根本沒把控。有個食品廠訂 10 臺防水缸,外發的防水接頭耐壓不夠,客戶用 6 公斤水槍清洗,3 天就漏了,電機短路修花 6000 塊,還報廢了 150 箱面包,虧 9000 塊。客戶找上門,李哥只能退全款,還賠了 5000 塊損失。“廣告說得再響,缸用不住,客戶一次就拉黑你”,李哥說,那段時間靠廣告來的客戶,半年走了 80%,有的說 “缸用 3 個月就卡殼”,有的說 “零件是湊數的”。更糟的是,當時有同行靠 “低價 + 廣告” 搶單,李哥也想跟著降成本,把缸體厚度從 10 毫米減到 8 毫米,結果缸體變形,又賠了客戶錢。“那時候才明白,品牌是‘結果’,不是‘起點’—— 沒有品質托底,品牌就是空殼,吹得再響也會塌。” 后來李哥停了所有廣告,把 3 萬廣告費投進加工區,買了di一臺數控車床,決定 “先把品質做扎實,再談品牌”。二、中期悟的理:品質是根,扎得深,客戶才留得住從那以后,邁茨把 “品質” 當成z關鍵的事 —— 不是喊 “品質di一” 的口號,是把 “自己做零件、嚴測試” 落到實處,哪怕多花時間多花錢,也不讓客戶踩坑。1. 關鍵零件自己做,不湊數電缸的絲桿和缸體是關鍵,很多廠外發零件,質量沒保障。邁茨 12 年堅持 “自己做關鍵件”:絲桿用五軸數控機床加工:比普通機床精度高 3 倍,誤差不超 0.01 毫米,礦山客戶用 1 年磨損不到 0.02 毫米;缸體用機器人焊槍滿焊:不用人工憑手感,焊完還得用超聲波探傷,發現 1 處虛焊就全拆了重焊;零件按場景挑:食品廠用 304 不銹鋼缸體(防油污),礦山用硬化絲桿(耐磨損),不會拿普通零件湊數。山西礦山張老板,之前被外發零件的缸坑過,后來找邁茨,特意去工廠看加工區:“看到技術員用激光測徑儀量絲桿,差 0.001 毫米都要返工,我就放心了”。現在他的缸用 2 年,沒換過一次絲桿,還介紹了 3 家同行來 —— 品質做扎實了,客戶自然會留下。2. 測試按工況來,不敷衍很多廠的測試是 “接電轉 30 秒”,邁茨卻要 “客戶怎么用,就怎么測”,沒通過的缸,再急也不發貨:食品廠防水缸:用 8 公斤水壓噴 8 小時(客戶實際用 6 公斤),沒滲水才合格;礦山防塵缸:放進粉塵箱轉 72 小時,絲桿沒卡殼才放行;東北耐凍缸:在 - 40℃的艙里凍 48 小時,10 分鐘啟動才算過。廣州電子廠王老板,之前訂的缸沒做精度測試,每天返工 50 件芯片。后來找邁茨,親眼看到自己的缸在測試區 “推料 100 次,誤差全在 0.008 毫米內”,換缸后返工率直接降為 0—— 品質不是靠說的,是靠 “客戶能用得住” 的測試堆出來的。三、后期懂的道:服務是葉,護著根,品牌才長得茂2018 年,邁茨品質穩了,卻又遇到新問題:客戶電缸壞了,沒人及時修。山西礦山張老板冬天缸凍住,早上 8 點聯系邁茨,當時售后還沒辦事處,只能從總廠派師傅,走了 6 小時才到,張老板停線半天,少采 50 噸礦,虧 6000 塊。“你們缸是好,但壞了沒人管,下次我可能要找別人了”,張老板的話,讓李哥出了一身汗。那之后,李哥咬牙在全國建了 7 個售后辦事處,每個辦事處備滿備件,規定 “近的 1-2 小時到,遠的當天到”:蘇州客戶缸螺絲松了,1 小時上門修好,沒耽誤分揀;東北客戶缸凍住,當天寄去耐 - 40℃的潤滑脂,還教工人怎么換;過了質保的客戶,電缸出問題,還是先解決再談費用。后來張老板的缸螺絲松了,太原辦事處的師傅 2 小時就到,不僅修好,還幫著檢查了其他缸,張老板后來不僅自己續訂 20 臺,還拉了更多同行來。“品質讓客戶買一次,服務讓客戶買十年”,李哥說,這時候才懂:服務是 “護根的葉”—— 品質是根,服務能幫客戶解決突發問題,讓根扎得更穩,品牌自然就慢慢長起來了。四、12 年悟透的真相:品牌不是炒的,是品質 + 服務養的現在的邁茨,不用花大價錢做廣告,60% 的訂單來自老客戶轉介紹 —— 客戶嘴里的 “邁茨缸好用、壞了有人管”,就是比較好的品牌。有人說 “邁茨是‘隱形品牌’”,李哥笑說:“不是我們想隱形,是品質和服務做好了,客戶自然會幫你宣傳。”創業 12 年,李哥見過太多靠廣告炒火、卻因品質服務差倒閉的品牌,也靠 “品質為根、服務為葉”,讓邁茨活了下來。他常說:“品質、品牌、服務的順序,從來不是‘先品牌,再品質服務’,而是‘先品質,再服務,z后自然有品牌’—— 就像種樹,先扎好根,再長葉,z后才結果,順序錯了,樹早晚會倒。”結尾:做企業,別搞反了 “種樹的順序”很多創業者問李哥:“現在市場競爭這么大,不先做品牌怎么活?” 李哥總說:“別把品牌想成‘廣告、名氣’,客戶愿意重復買、愿意推薦給別人,才是真品牌。”邁茨 12 年的經歷,其實就是一個簡單的道理:做企業像種樹,品質是根,服務是葉,品牌是果 —— 根扎得深、葉長得茂,果自然會甜;要是先摘果(炒品牌),不管根和葉,果早晚會掉。對所有做實體的人來說,這或許都是z實在的生存法則:別想著走捷徑,先把品質做扎實,再把服務做到位,品牌會自己來找你 —— 順序對了,路才會越走越寬。編輯分享寫一篇關于創業12年悟透品質、品牌、服務哪個更重要的文章推薦一些成功的企業案例,說明它們是如何平衡品質、品牌和服務的。如何在創業過程中建立良好的品牌形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