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堅戰是美麗浙江建設的關鍵一環。海鹽縣創新編制全國頭一個VOCs治理活性炭使用及再生領域地方標準,率先構建揮發性有機廢氣活性炭“分散吸附-集中再生”治理模式,推動失效活性炭再生利用項目“綠島”建設。全力構建“地方government主導、市場化方式運作、服務中小微企業”的廢氣治理活性炭回收再生體系。通過集約化建設廢氣處理設施,預計VOCs年排放量將減少260噸以上,企業廢氣設施投入降低近40%,活性炭綜合使用成本降幅達48.5%,同時空氣質量得到大幅提升。綠島模式鼓勵城市發展以可持續和環保為目標。生態綠島模式方案
對于溶劑集中回收處置,欒志強認為是發展較好且效益較好的“綠島”模式, 近年來在江蘇省、浙江省、江西省,廣東省、山東省都建設了一批規模較大,效益非常好的相關項目。實踐表明,“綠島”建設在污染治理中發揮了補短板強弱項的重要作用,但是在建設和推廣過程中也會帶來更多的命題。這既考驗著項目開發者的格局眼光,也對管理者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對于項目開發者而言,莊志鵬建議,“綠島”項目選擇要進行評估和前期調研,做好必要性分析,核算清楚污染減排、總投資、運維三個重要方面。其次,要避開“雜亂無章”。他解釋:“園區內企業產品、行業很雜的要慎重;園區內企業管理混亂的要慎重;未批先建、未驗先投、無相關手續的不能做;所在地方相關部門有無相關政策、文件的支持。”對于具體運營,莊志鵬表示,如果是投資方自己運營,重點考慮專業性能否滿足要求;如果是投資方與第三方單位聯合運營,要考慮好責權劃分;如果第三方單獨運營,要重點考慮資金保障與日常管理問題。陜西綠島模式公司綠島模式重視城市與自然生態環境的融合。
隨著污染防治攻堅戰持續深入推進,對企業生產經營所產生的排污治污相關審查越來越嚴格,企業在污染防治方面的投入不斷增加,這對于經濟效益本就較低的中小微企業來說,無疑是雪上加霜。對大部分中小微企業來說,定期回收工業廢水太麻煩,價格也越來越高;自建治污設施又成本太高;有的新建、改建、擴建企業為了提高生產效率、擴大生產規模,希望在生產工藝中增加噴涂、電鍍、鈍化等生產工序,但由于屬地相關特殊性而明文規定禁止,從而影響企業擴大發展。
目前,該企業的廢活性炭再生中心已順利投產,預計年處理廢活性炭約2萬噸,年產再生活性炭約8640噸,有效解決臺州市廢活性炭收集難、處置難的問題,實現活性炭再生循環使用。為探索VOCs治理“綠島”模式,天臺統一末端處理設施標準化,開展企業標準化再生型活性炭吸附裝置改造提升,并采用不同的廢氣收集方式,對硫化和修邊工序產生廢氣實行全密閉全收集。同時,通過提升活性炭品質規格,選擇統一標準的煤質顆粒型活性炭,確保廢活性炭高效再生循環使用。通過綠島模式的實踐,我們積累了豐富的生態環境保護經驗。
解難題,好模式用實走穩“綠島”項目建成后如何運行?遵照這12個字的原則—— 市場主導、專業運營、受益付費。也就是說,建設方可委托第三方或依托設施所在園區、規模企業進行專業的運行管理,所需運行經費由市場主體按市場規則分攤,地方government可給予適當補貼。記者了解到,“綠島”項目投資較大,雖然能使用“環保貸”,但一些感興趣的市場主體還是望而卻步,或觀望糾結。去年底,江蘇生態環境、財政部門出臺“綠島”項目獎補辦法,對工業和服務業“綠島”項目、農業“綠島”項目,原則上按照不超過核定環保設施投資總額的20%、40%給予獎補。綠島模式以科技創新為支撐,推動了環保技術的研發和應用。生態綠島模式方案
綠島模式不僅關注環境保護,還注重提升居民的生活品質。生態綠島模式方案
據測算,每年可實現對油煙污染的深度凈化和末端保障,每年可減少約16.3噸油煙顆粒物和11.1噸揮發性有機物排放,油煙異味投訴問題基本杜絕。數據顯示,經治理后的排放指標全方面優于江蘇省《餐飲業大氣污染物排放標準(草案)》標準,有效地改善了區域的空氣質量。在集中凈化的基礎上配置末端污染物監測、設備運行監測和煙氣工況監測模塊,實現對設備運行和污染排放的雙監控,確保設備正常運行和污染物穩定達標。按用戶數量配置分戶用電計量和能耗管理系統,精細化控制運行能耗,分戶計量用電量,實現對餐飲商戶的精確監管。搭建服務于“綠島”集中區的油煙大數據運維管控平臺,實現運維管控工作的集成化、數字化、智慧化。生態綠島模式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