燒結工藝的升級始終圍繞 “提升致密度、降低能耗、縮短周期” 三大目標展開。20 世紀 50-80 年代,傳統真空燒結(溫度 2200-2400℃,保溫 8-12 小時)是主流,雖能實現基本致密化,但能耗高(單爐能耗≥1000kWh)、周期長,且易導致晶粒粗大(20-30μm),影響高溫性能。20 世紀 80-2000 年,氣氛燒結技術發展,針對鎢合金坩堝,采用氫氣 - 氬氣混合氣氛(氫氣含量 5%-10%),在燒結過程中還原表面氧化物,純度提升至 99.95%,同時抑制鎢揮發(揮發損失率從 5% 降至 1%)。2000-2010 年,快速燒結技術(如微波燒結、放電等離子燒結)興起,微波燒結利用...
當前全球鎢坩堝市場呈現 “歐美日主導、中國占據中低端” 的格局,未來 5-10 年,中國企業將通過技術創新實現化突破,重塑市場格局。一方面,中國具備鎢資源優勢(占全球儲量 60%),通過建立 “鎢礦 - 鎢粉 - 鎢坩堝” 全產業鏈,降低原料成本 20% 以上,同時加大研發投入(頭部企業研發費用率從當前的 5% 提升至 10%),突破超高純鎢粉制備、熱等靜壓燒結等技術。另一方面,中國下游市場需求旺盛,半導體、新能源、航空航天產業的快速發展,為本土企業提供了豐富的應用場景與迭代機會。例如,在第三代半導體領域,中國 SiC 產能占全球 40%,本土鎢坩堝企業可與下游廠商聯合開發,快速迭代產品性能,...
第三代半導體碳化硅(SiC)、氮化鎵(GaN)的規模化應用,將成為拉動鎢坩堝需求的場景。未來 5 年,SiC 功率器件市場將以 30% 的年增速擴張,需要大量 2500℃以上的超高溫鎢坩堝。這類坩堝需具備三大特性:超高純度(鎢含量≥99.999%),避免雜質污染 SiC 晶體;優異的抗腐蝕性能,耐受 SiC 熔體的長期侵蝕;穩定的熱場分布,溫度波動控制在 ±1℃以內。為滿足需求,未來鎢坩堝將采用超高純鎢粉(純度 99.999%)結合熱等靜壓燒結工藝,致密度達 99.9% 以上,同時在內壁制備氮化鋁(AlN)涂層,提升熱傳導均勻性。此外,針對 SiC 晶體生長的長周期需求(100 小時以上),開...
鎢坩堝作為高溫承載容器的關鍵品類,其發展始終與工業需求緊密相連。憑借鎢元素3422℃的超高熔點、優異的高溫強度(2000℃下抗拉強度仍達500MPa)及化學穩定性,它成為半導體晶體生長、稀土熔煉、航空航天材料制備等領域不可替代的裝備。從早期實驗室小規模應用到如今工業化大規模生產,鎢坩堝的發展不僅映射了材料科學與制造技術的進步,更見證了全球制造業的升級歷程。在當前新能源、第三代半導體等戰略性新興產業加速發展的背景下,梳理鎢坩堝的發展脈絡,分析技術突破與產業需求的聯動關系,對推動后續技術創新與產業升級具有重要意義。鎢坩堝表面自修復涂層,裂紋修復效率≥80%,延長使用壽命至 500 小時。茂名鎢坩堝...
為進一步拓展鎢坩堝的性能邊界,鎢基復合材料創新聚焦 “金屬 - 陶瓷”“金屬 - 碳材料” 的協同增效,通過多相復合實現性能互補。在抗腐蝕領域,開發鎢 - 碳化硅(SiC)梯度復合材料,從內層純鎢(保證密封性)過渡到外層 SiC(提升抗熔融鹽腐蝕性能),采用熱壓燒結工藝實現界面緊密結合(結合強度≥20MPa),在熔融碳酸鈉(800℃)中浸泡 100 小時后,腐蝕速率較純鎢降低 80%,適用于新能源熔鹽儲能系統。在輕量化與抗熱震領域,創新推出鎢 - 碳纖維(Cf)復合材料,通過化學氣相滲透(CVI)技術將碳纖維預制體與鎢基體復合,碳纖維體積分數控制在 10%-15%,使材料密度從 19.3g/c...
光伏產業的規模化發展帶動鎢坩堝向大尺寸、低成本方向演進。20 世紀 90 年代,光伏硅片尺寸小(100mm×100mm),采用直徑 200mm 以下鎢坩堝,用量有限。2000-2010 年,硅片尺寸擴大至 156mm×156mm,硅錠重量從 5kg 增至 20kg,推動坩堝直徑擴展至 300-400mm,通過優化成型工藝(如分區加壓等靜壓)解決大尺寸坯體密度不均問題,同時開發薄壁設計(壁厚 5-8mm),原料成本降低 30%。2010-2020 年,硅片尺寸進一步擴大至 182mm×182mm、210mm×210mm,硅錠重量達 80-120kg,對應坩堝直徑 500-600mm,需要突破大型...
冷等靜壓成型是鎢坩堝主流成型方式,適用于各類規格坩堝,尤其適合復雜形狀與大尺寸產品,其是通過均勻高壓使鎢粉顆粒緊密堆積,形成密度均勻的生坯。首先進行模具設計,采用聚氨酯彈性模具(邵氏硬度85±5),內壁光潔度Ra≤0.8μm,根據坩堝尺寸預留15%-20%的燒結收縮量;模具需進密性檢測,確保無漏氣,避免成型時壓力分布不均。裝粉環節采用振動加料裝置(振幅5-10mm,頻率50-60Hz),分3-5層逐步填充鎢粉,每層振動30-60秒,確保粉末均勻分布,減少密度梯度;裝粉后需平整粉面,避免出現局部凹陷。壓制參數需根據坩堝規格優化鎢坩堝耐熔融硅、鋁腐蝕,在半導體 12 英寸晶圓制備中保障物料純度。寧...
為進一步拓展鎢坩堝的性能邊界,鎢基復合材料創新聚焦 “金屬 - 陶瓷”“金屬 - 碳材料” 的協同增效,通過多相復合實現性能互補。在抗腐蝕領域,開發鎢 - 碳化硅(SiC)梯度復合材料,從內層純鎢(保證密封性)過渡到外層 SiC(提升抗熔融鹽腐蝕性能),采用熱壓燒結工藝實現界面緊密結合(結合強度≥20MPa),在熔融碳酸鈉(800℃)中浸泡 100 小時后,腐蝕速率較純鎢降低 80%,適用于新能源熔鹽儲能系統。在輕量化與抗熱震領域,創新推出鎢 - 碳纖維(Cf)復合材料,通過化學氣相滲透(CVI)技術將碳纖維預制體與鎢基體復合,碳纖維體積分數控制在 10%-15%,使材料密度從 19.3g/c...
未來鎢坩堝的檢測技術將構建 “全生命周期、智能化” 體系,確保產品質量與可靠性。在原料檢測環節,采用輝光放電質譜儀(GDMS)與激光誘導擊穿光譜(LIBS)聯用技術,實現雜質含量(檢測下限 0.001ppm)與元素分布的快速檢測,檢測時間從當前的 24 小時縮短至 1 小時;在成型檢測環節,利用工業 CT(分辨率 1μm)與 AI 圖像識別技術,自動識別坯體內部 0.1mm 以下的微小孔隙,檢測準確率達 99.9%;在成品檢測環節,開發高溫性能測試平臺(最高溫度 3000℃),模擬實際使用工況,實時監測坩堝的尺寸變化、應力分布與腐蝕速率,預測使用壽命(誤差≤5%)。在使用后檢測環節,采用掃描電...
未來鎢坩堝的檢測技術將構建 “全生命周期、智能化” 體系,確保產品質量與可靠性。在原料檢測環節,采用輝光放電質譜儀(GDMS)與激光誘導擊穿光譜(LIBS)聯用技術,實現雜質含量(檢測下限 0.001ppm)與元素分布的快速檢測,檢測時間從當前的 24 小時縮短至 1 小時;在成型檢測環節,利用工業 CT(分辨率 1μm)與 AI 圖像識別技術,自動識別坯體內部 0.1mm 以下的微小孔隙,檢測準確率達 99.9%;在成品檢測環節,開發高溫性能測試平臺(最高溫度 3000℃),模擬實際使用工況,實時監測坩堝的尺寸變化、應力分布與腐蝕速率,預測使用壽命(誤差≤5%)。在使用后檢測環節,采用掃描電...
冷等靜壓成型是中大型鎢坩堝的主流成型工藝,是通過均勻高壓使鎢粉形成致密生坯。首先設計聚氨酯彈性模具(邵氏硬度 85±5),內壁光潔度 Ra≤0.8μm,預留 15%-20% 燒結收縮量,模具需氣密性檢測合格。裝粉采用振動加料(振幅 5-10mm,頻率 50Hz),分 3-5 層填充,每層振動 30 秒,確保密度均勻。壓制參數按規格調整:小型坩堝(≤200mm)壓力 200-250MPa,保壓 3-5 分鐘;大型坩堝(≥500mm)壓力 300-350MPa,保壓 8-12 分鐘。升壓 / 泄壓速率 5MPa/s,避免應力開裂。成型后生坯需檢測密度(5.5-6.0g/cm3)、尺寸(公差 ±1m...
當前全球鎢坩堝市場呈現 “歐美日主導、中國占據中低端” 的格局,未來 5-10 年,中國企業將通過技術創新實現化突破,重塑市場格局。一方面,中國具備鎢資源優勢(占全球儲量 60%),通過建立 “鎢礦 - 鎢粉 - 鎢坩堝” 全產業鏈,降低原料成本 20% 以上,同時加大研發投入(頭部企業研發費用率從當前的 5% 提升至 10%),突破超高純鎢粉制備、熱等靜壓燒結等技術。另一方面,中國下游市場需求旺盛,半導體、新能源、航空航天產業的快速發展,為本土企業提供了豐富的應用場景與迭代機會。例如,在第三代半導體領域,中國 SiC 產能占全球 40%,本土鎢坩堝企業可與下游廠商聯合開發,快速迭代產品性能,...
20 世紀 80 年代后,全球制造業向化轉型,鎢坩堝應用領域從半導體擴展至光伏、稀土、航空航天等領域,推動產業實現規模化發展。在光伏產業,硅錠熔煉需求帶動大尺寸鎢坩堝(直徑 300-400mm)研發,通過優化模具設計與燒結參數,解決了大型坩堝的應力集中問題;在稀土產業,鎢坩堝憑借抗稀土熔體腐蝕特性,逐步替代石墨坩堝,用于稀土金屬真空蒸餾提純;在航空航天領域,開發出鎢 - 錸合金坩堝(錸含量 3%-5%),提升低溫韌性,滿足極端溫差環境需求。制造工藝上,自動化生產線逐步替代人工操作:采用機械臂完成原料加料、坯體轉運,配合在線密度檢測系統,生產效率提升 50%;開發噴霧干燥制粒技術,將鎢粉制成球形...
成型工藝是鎢坩堝制造的環節,其發展經歷了從單一冷壓到多元化成型體系的變革。20 世紀 30-50 年代,冷壓成型是工藝,采用鋼質模具單向加壓(壓力 100-150MPa),能生產簡單形狀小型坩堝,坯體密度不均(偏差 ±5%),易出現分層缺陷。20 世紀 50-80 年代,冷等靜壓成型(CIP)成為主流,通過彈性模具實現均勻加壓(200-300MPa),坯體密度偏差降至 ±2%,可生產直徑 400mm 以下復雜形狀坩堝,推動產品規格擴展。20 世紀 80 年代 - 21 世紀初,模壓 - 等靜壓復合成型技術應用,先通過模壓制備預成型坯(密度 5.0g/cm3),再經等靜壓二次加壓(250MPa)...
表面處理是提升鎢坩堝抗腐蝕性能的關鍵手段,傳統單一涂層(如氮化鎢)難以滿足復雜工況需求。創新聚焦涂層的多功能化與長效化,開發系列新型涂層體系:一是鎢 - 金剛石 - like 碳(DLC)復合涂層,采用物相沉積(PVD)技術,先沉積 1-2μm 鎢過渡層(提升結合力),再沉積 3-5μm DLC 涂層(硬度 Hv 2500),在熔融硅(1410℃)中浸泡 100 小時后,涂層脫落面積≤5%,較純鎢抗腐蝕性能提升 10 倍,適用于半導體硅晶體生長。二是鎢 - 氧化鋁(Al?O?)梯度涂層,通過等離子噴涂技術制備,從內層鎢(保證界面結合)到外層 Al?O?(提升抗熔融鹽腐蝕),涂層厚度控制在 10...
航空航天領域的技術突破,將催生對鎢坩堝的定制化、高性能需求。在高超音速飛行器研發中,需要在 2200℃以上超高溫環境下制備陶瓷基復合材料,要求鎢坩堝具備劇烈熱沖擊抗性(從 2000℃驟冷至室溫循環 100 次無裂紋);在深空探測任務中,月球基地的金屬冶煉需要真空、低重力環境下的特種坩堝,要求具備輕量化、高密封性。未來,針對這些需求,將開發兩大技術路線:一是采用鎢 - 碳纖維復合材料,通過化學氣相滲透(CVI)技術將碳纖維與鎢基體復合,使材料熱膨脹系數降低 30%,抗熱震性能提升 2 倍,同時重量減輕 15%,適配高超音速飛行器的減重需求;二是 3D 打印定制化坩堝,利用電子束熔融(EBM)技術...
冷等靜壓成型是鎢坩堝主流成型方式,適用于各類規格坩堝,尤其適合復雜形狀與大尺寸產品,其是通過均勻高壓使鎢粉顆粒緊密堆積,形成密度均勻的生坯。首先進行模具設計,采用聚氨酯彈性模具(邵氏硬度85±5),內壁光潔度Ra≤0.8μm,根據坩堝尺寸預留15%-20%的燒結收縮量;模具需進密性檢測,確保無漏氣,避免成型時壓力分布不均。裝粉環節采用振動加料裝置(振幅5-10mm,頻率50-60Hz),分3-5層逐步填充鎢粉,每層振動30-60秒,確保粉末均勻分布,減少密度梯度;裝粉后需平整粉面,避免出現局部凹陷。壓制參數需根據坩堝規格優化鎢 - 硅 - 釔涂層坩堝,1000℃空氣中氧化 100 小時,氧化增...
2010 年后,制造業對鎢坩堝性能要求進一步提升:半導體 12 英寸晶圓制備需要直徑 450mm、表面粗糙度 Ra≤0.02μm 的高精度坩堝;第三代半導體碳化硅晶體生長要求坩堝承受 2200℃以上超高溫,且抗熔體腐蝕性能提升 50%;航空航天領域需要薄壁(壁厚 3-5mm)、復雜結構(帶導流槽、冷卻通道)的定制化產品。技術創新聚焦三大方向:材料上,開發鎢基復合材料(如鎢 - 碳化硅梯度復合材料),提升抗腐蝕性能;工藝上,引入放電等離子燒結(SPS)技術,在 1800℃、50MPa 條件下快速燒結,致密度達 99.5% 以上,生產效率提升 3 倍;結構設計上,采用有限元分析優化坩堝壁厚分布,減...
原料質量是決定鎢坩堝性能的基礎,其發展經歷了從粗制鎢粉到超高純原料體系的演進。20 世紀 50 年代前,鎢粉制備依賴還原法,純度≤99.5%,雜質含量高(O≥1000ppm,C≥500ppm),導致坩堝高溫性能差。20 世紀 60-80 年代,氫還原工藝優化,通過控制還原溫度(800-900℃)與氫氣流量,制備出純度 99.95% 的鎢粉,雜質含量降至 O≤300ppm,C≤50ppm,滿足半導體基礎需求。21 世紀以來,超高純鎢粉技術突破,采用電子束熔煉與區域熔煉相結合的方法,制備出純度 99.999% 的鎢粉,金屬雜質(Fe、Ni、Cr 等)含量≤1ppm,非金屬雜質(O、C、N)≤10p...
鎢坩堝的性能源于鎢元素本身的獨特屬性。作為熔點比較高的金屬,鎢的熔點高達 3422℃,遠超鉬(2610℃)、鉭(2996℃)等常見高溫金屬,這使得鎢坩堝能在 2000℃以上超高溫環境下長期穩定工作,不發生軟化或變形。同時,鎢具備出色的高溫強度,2000℃時抗拉強度仍保持 500MPa 以上,是常溫低碳鋼強度的 2 倍,能承受高溫物料的重力與熱應力沖擊。此外,鎢的化學穩定性較好,常溫下不與空氣、水反應,高溫下緩慢氧化生成三氧化鎢,且對硅、鋁、稀土等金屬熔體具有良好抗腐蝕性,避免污染物料。其熱傳導系數約 173W/(m?K),雖低于銅、鋁,但在高溫金屬中表現優異,可實現熱量均勻傳遞,防止物料局部過...
光伏產業的規模化發展帶動鎢坩堝向大尺寸、低成本方向演進。20 世紀 90 年代,光伏硅片尺寸小(100mm×100mm),采用直徑 200mm 以下鎢坩堝,用量有限。2000-2010 年,硅片尺寸擴大至 156mm×156mm,硅錠重量從 5kg 增至 20kg,推動坩堝直徑擴展至 300-400mm,通過優化成型工藝(如分區加壓等靜壓)解決大尺寸坯體密度不均問題,同時開發薄壁設計(壁厚 5-8mm),原料成本降低 30%。2010-2020 年,硅片尺寸進一步擴大至 182mm×182mm、210mm×210mm,硅錠重量達 80-120kg,對應坩堝直徑 500-600mm,需要突破大型...
原料預處理是保障后續成型工藝穩定的關鍵環節,目標是改善鎢粉的成型性能與均勻性。首先進行真空烘干處理,將鎢粉置于真空干燥箱(真空度≤1×10?2Pa,溫度120-150℃)保溫2-3小時,去除粉末吸附的水分與揮發性雜質(如表面油污),避免成型后坯體出現氣泡或分層;烘干后鎢粉的含水率需≤0.1%,可通過卡爾費休水分測定儀檢測確認。對于細粒度鎢粉(≤3μm),因其比表面積大、流動性差,需進行噴霧干燥制粒,將鎢粉與0.5%-1%的聚乙烯醇(PVA)粘結劑按固含量60%-70%配制成漿料,在進風溫度200-220℃、出風溫度80-90℃條件下霧化干燥,制備出粒徑20-40目的球形顆粒,使松裝密度提升至2...
在現代工業體系中,高溫環境下的材料處理是眾多關鍵工藝的環節,而鎢坩堝憑借其的耐高溫性能,成為承載這類嚴苛任務的裝備。從半導體單晶硅的生長到稀土金屬的提純,從航空航天特種合金的熔煉到新能源熔鹽儲能系統的運行,鎢坩堝以不可替代的優勢,支撐著多個戰略性新興產業的發展。它不僅是連接基礎材料與制造的橋梁,更是衡量一個國家高溫材料制備水平的重要標志。隨著全球制造業向高精度、極端工況方向升級,對鎢坩堝的性能要求不斷提升,深入了解其特性、制備工藝與應用場景,對推動相關產業技術進步具有重要意義。鎢坩堝表面超疏液涂層,使熔融鋁接觸角達 150°,解決冶金脫模難題。安康鎢坩堝制造廠家脫脂工藝旨在去除生坯中的粘結劑(...
真空燒結是鎢坩堝實現致密化的工序,通過高溫下的顆粒擴散、晶界遷移,消除坯體孔隙,形成高密度、度的燒結體,需精細控制溫度制度與真空度。采用臥式或立式真空燒結爐(最高溫度 2500℃,極限真空度≤1×10??Pa),燒結曲線分四階段設計:升溫段(室溫至 1200℃,速率 10-15℃/min),進一步去除脫脂殘留水分與氣體,避免低溫階段產生氣泡;低溫燒結段(1200-1800℃,保溫 4-6 小時),鎢粉顆粒表面開始擴散,形成初步頸縮,坯體密度緩慢提升至 6.5-7.0g/cm3,升溫速率 5-8℃/min;中溫燒結段(1800-2200℃,保溫 6-8 小時),以體積擴散為主,顆粒快速生長,孔隙...
20 世紀 80 年代后,全球制造業向化轉型,鎢坩堝應用領域從半導體擴展至光伏、稀土、航空航天等領域,推動產業實現規模化發展。在光伏產業,硅錠熔煉需求帶動大尺寸鎢坩堝(直徑 300-400mm)研發,通過優化模具設計與燒結參數,解決了大型坩堝的應力集中問題;在稀土產業,鎢坩堝憑借抗稀土熔體腐蝕特性,逐步替代石墨坩堝,用于稀土金屬真空蒸餾提純;在航空航天領域,開發出鎢 - 錸合金坩堝(錸含量 3%-5%),提升低溫韌性,滿足極端溫差環境需求。制造工藝上,自動化生產線逐步替代人工操作:采用機械臂完成原料加料、坯體轉運,配合在線密度檢測系統,生產效率提升 50%;開發噴霧干燥制粒技術,將鎢粉制成球形...
鎢坩堝的性能源于鎢元素本身的獨特屬性。作為熔點比較高的金屬,鎢的熔點高達 3422℃,遠超鉬(2610℃)、鉭(2996℃)等常見高溫金屬,這使得鎢坩堝能在 2000℃以上超高溫環境下長期穩定工作,不發生軟化或變形。同時,鎢具備出色的高溫強度,2000℃時抗拉強度仍保持 500MPa 以上,是常溫低碳鋼強度的 2 倍,能承受高溫物料的重力與熱應力沖擊。此外,鎢的化學穩定性較好,常溫下不與空氣、水反應,高溫下緩慢氧化生成三氧化鎢,且對硅、鋁、稀土等金屬熔體具有良好抗腐蝕性,避免污染物料。其熱傳導系數約 173W/(m?K),雖低于銅、鋁,但在高溫金屬中表現優異,可實現熱量均勻傳遞,防止物料局部過...
鎢坩堝的性能源于鎢元素本身的獨特屬性。作為熔點比較高的金屬,鎢的熔點高達 3422℃,遠超鉬(2610℃)、鉭(2996℃)等常見高溫金屬,這使得鎢坩堝能在 2000℃以上超高溫環境下長期穩定工作,不發生軟化或變形。同時,鎢具備出色的高溫強度,2000℃時抗拉強度仍保持 500MPa 以上,是常溫低碳鋼強度的 2 倍,能承受高溫物料的重力與熱應力沖擊。此外,鎢的化學穩定性較好,常溫下不與空氣、水反應,高溫下緩慢氧化生成三氧化鎢,且對硅、鋁、稀土等金屬熔體具有良好抗腐蝕性,避免污染物料。其熱傳導系數約 173W/(m?K),雖低于銅、鋁,但在高溫金屬中表現優異,可實現熱量均勻傳遞,防止物料局部過...
下游產業的規模化需求推動鎢坩堝向大尺寸方向創新,同時為降低原料成本、提升熱傳導效率,薄壁化設計成為重要方向。在大尺寸創新方面,通過優化成型模具結構(采用分體式彈性模具,便于脫模)與燒結支撐方式(使用石墨支撐環避免重力變形),結合數控等靜壓成型技術,成功制備出直徑 1200mm、高度 1500mm 的超大尺寸鎢坩堝,較傳統比較大尺寸(直徑 800mm)提升 50%,單次硅熔體裝載量從 100kg 增加至 300kg,滿足光伏產業大尺寸硅錠(G12 尺寸,210mm×210mm)的生產需求。為解決大尺寸坩堝的熱應力問題,采用有限元分析軟件(ANSYS)模擬高溫下的應力分布,通過在坩堝底部設計弧形過...
為確保鎢坩堝的性能穩定性與可靠性,檢測技術創新構建了從原料到成品的全生命周期質量管控體系。在原料檢測環節,采用輝光放電質譜儀(GDMS)檢測鎢粉純度,雜質檢測下限達 0.001ppm,可精細識別 50 余種痕量雜質(如 Fe、Ni、Cr 等),確保原料純度滿足應用需求;同時通過動態圖像分析儀(DIA)分析鎢粉形貌與粒度分布,球形度偏差≤5%,粒度分布 Span 值≤1.2,為后續成型工藝參數優化提供數據支撐。在成型檢測環節,利用工業 CT(分辨率 5μm)對坯體進行內部缺陷檢測,可識別 0.1mm 以下的微小孔隙與裂紋,通過三維重建技術生成坯體密度分布圖,密度偏差≤1% 為合格;同時采用超聲彈...
鎢坩堝的性能源于鎢元素本身的獨特屬性。作為熔點比較高的金屬,鎢的熔點高達 3422℃,遠超鉬(2610℃)、鉭(2996℃)等常見高溫金屬,這使得鎢坩堝能在 2000℃以上超高溫環境下長期穩定工作,不發生軟化或變形。同時,鎢具備出色的高溫強度,2000℃時抗拉強度仍保持 500MPa 以上,是常溫低碳鋼強度的 2 倍,能承受高溫物料的重力與熱應力沖擊。此外,鎢的化學穩定性較好,常溫下不與空氣、水反應,高溫下緩慢氧化生成三氧化鎢,且對硅、鋁、稀土等金屬熔體具有良好抗腐蝕性,避免污染物料。其熱傳導系數約 173W/(m?K),雖低于銅、鋁,但在高溫金屬中表現優異,可實現熱量均勻傳遞,防止物料局部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