桌面點膠機常見工藝缺陷解析:上海桐爾的實用解決路徑
桌面點膠機因體積小巧、操作靈活,廣泛應用于中小批量電子元件封裝,但在實際生產中,膠點不均、拉絲、氣泡等工藝缺陷頻發,成為影響產品質量的主要問題。這些缺陷看似微小,卻可能導致元件粘結不牢、電路短路等隱患。上海桐爾結合大量現場案例,拆解了缺陷成因及解決方法。
膠點大小不符是最常見的問題,按行業經驗,膠點直徑應為產品間距的一半,才能兼顧粘結力與防溢膠。若膠點過大,多因點膠時間過長或壓力過高 —— 某 LED 燈板廠生產時,膠點直徑超標準 1mm,導致相鄰焊盤粘連,上海桐爾技術人員調試時,將點膠時間從 0.8 秒縮短至 0.4 秒,壓力從 0.5MPa 降至 0.3MPa,膠點尺寸立即恢復正常;若膠點過小,則需適當延長點膠時間或提高壓力,但需注意壓力不得超過膠水承受上限,否則易產生氣泡。
拉絲缺陷多由膠水粘度與設備參數不匹配導致。當膠水粘度較高(如≥10000cps)時,點膠后針頭離開瞬間易形成拉絲,此時需啟用設備的回吸功能,上海桐爾的桌面點膠機可通過調節回吸量(通常 0.1-0.3ml)切斷膠絲,某塑膠件廠啟用該功能后,拉絲不良率從 15% 降至 2%。若膠水粘度過低,則需降低點膠速度,避免膠水在針頭移動過程中滴落。
氣泡問題根源多在膠質或膠筒處理環節。膠水使用前若未脫泡,微小氣泡會隨出膠進入焊盤,導致粘結力下降,某電容封裝廠曾因此出現元件脫落率達 3%,采用上海桐爾推薦的真空脫泡機處理膠水后,脫落率降至 0.5%;膠筒裝膠時若動作過快,會混入空氣,正確做法是緩慢倒入膠水,且膠量不超過膠筒容量的 80%,預留空氣緩沖空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