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伏項目的生態保護措施在項目實施中有何重要性,如何落實?
在“雙碳”目標驅動下,我國光伏裝機規模持續領跑全球,但生態保護與能源開發的平衡問題日益凸顯。從內蒙古庫布齊沙漠到云南滇池濕地,光伏項目的生態保護措施已成為決定項目可持續性的關鍵因素。
生態保護:光伏發展的生命線
光伏電站的生態影響具有雙重性。正面案例顯示,甘肅民勤紅沙崗光伏電站通過“板上發電、板下修復”模式,使項目區植被覆蓋率從8%提升至35%,土壤含水率提高20%,生物多樣性明顯恢復。然而,負面教訓同樣深刻:2023年安徽焦崗湖違建光伏項目因占用3400畝水域,導致濕地生態系統崩潰,被水利部通報整改。這些案例印證了生態環境部《關于加強陸域風電、光伏發電建設項目生態環境保護工作的通知》中的重要要求——生態保護措施必須貫穿項目全生命周期。
四維落地:構建生態安全網
規劃階段:采用“生態篩查-合規審查-責任簽約”三級準入機制。保山市隆陽區在17個光伏項目中,通過無人機航測和生態本底調查,避讓水土流失區、生物多樣性熱點區等敏感區域,確保項目與國土空間規劃“三區三線”管控要求精確對接。
建設階段:推廣“空天地人”一體化監管體系。鄂爾多斯碳中和研究院在荒漠光伏項目中,運用扦插式鋼架樁基減少地表擾動,配合大跨度柔性支架技術,使光伏陣列間距擴大至12米,為板下植被生長留出空間。
運營階段:實施“草光互補”動態修復。國家能源局《光伏治沙項目開發建設通知》明確要求,光伏電站必須同步建設防沙治沙工程。內蒙古磴口縣10萬千瓦光伏治沙項目通過種植檸條、沙棘等耐旱植物,實現年固沙量1.2萬噸,同時向電網輸送綠電2億千瓦時。
退役階段:建立全生命周期追溯機制。針對2030年預計產生的150萬噸廢棄光伏組件,隆陽區試點搭建回收網絡和信息數據庫,要求廠商對廢舊組件進行資源化處理,確保硅、銀等材料回收率超95%。
制度創新:啟動綠色動能
政策層面正形成閉環管理:生態環境部將光伏項目納入環評重點幫扶清單,省級部門提供技術評估服務;自然資源部建立用地用林用草聯審機制,對“沙戈荒”基地項目實行“即報即審”;國家林草局推行“林光互補”標準體系,明確灌木林地光伏支架至低點須高于植被1米以上。
從“被動達標”到“主動修復”,光伏項目的生態保護已從成本項轉化為價值創造點。當每一塊光伏板都成為生態修復的載體,當每一度綠電都承載著生物多樣性的使命,中國光伏產業正走出一條“追光逐綠”的高質量發展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