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馬企業碳賬互認,橡膠園碳匯直抵供應鏈
海南自貿港與馬來西亞之間建立了一個跨境碳賬戶體系,進一步推動了碳市場的國際化發展。這一體系的主要在于橡膠種植園通過碳匯項目為輪胎企業提供碳排放抵扣,形成了產業鏈上下游的綠色合作。通過這一創新模式,海南和馬來西亞的企業能夠在碳交易市場中實現碳減排目標的互認,促進了碳排放的全球化管理。
在實施過程中,衛星監測技術和實地核查相結合,確保了每一噸碳匯的真實來源和可追溯性。這種技術手段使得碳匯的核查更加透明,減少了虛假碳匯的風險,同時也增強了碳交易市場的公信力和吸引力。首年交易量突破了80萬噸,這一成績為跨境碳交易的可持續發展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通過這一體系,橡膠制品出口的碳成本明顯下降了18%。這不僅為企業降低了生產成本,也提高了其在國際市場上的競爭力。同時,東盟十國的碳規則互認工作組正式成立,為未來區域內更多企業參與碳交易提供了更為明確的政策框架和操作指南。此舉標志著東盟地區在碳市場建設上的進一步合作與深化,也為全球氣候行動貢獻了力量。
此外,隨著跨境碳交易體系的不斷擴展,海南與馬來西亞的合作模式預計將在2027年進一步擴展到電子和紡織行業。這將為更多行業的碳減排提供新的途徑,也將為相關企業提供更多面的碳交易選擇,促進跨國企業的綠色轉型和可持續發展。
這一體系的創新不僅幫助企業實現了碳減排目標,也推動了全球碳市場的互聯互通。隨著越來越多的行業和國家加入到這一體系中,未來的碳交易市場將更加多元化、國際化,推動全球應對氣候變化的努力不斷向前邁進。海南與馬來西亞的成功經驗,將為其他國家和地區提供寶貴的借鑒,并為全球綠色經濟的發展創造更多機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