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蘇省生態環境廳環評處處長戴明忠介紹,中小微企業、個體經營戶生存壓力大,創設“綠島”的初衷,既是通過“集約建設”為這些市場主體降低治污成本,也是希望借助“共享治污”將游離于監管之外的市場主體管起來。“綠島”助力監管,在危廢處置方面尤為明顯。在無錫青龍山工業園,小微企業將各自產生的危廢打包,放入防爆柜暫存,需要處置時在小程序上發起申請,由“綠島”上門接收。無錫市生態環境局固體廢物與化學品處處長羅小春介紹,無錫有近8400家產廢單位,其中年產廢量10噸以下的小微企業多達6800余家,它們的產廢量只占全市產廢總量的1%。量不大、分得散,危廢處置存在渠道不暢、貯存不規范等問題。綠島模式注重發揮市場機制在環境保護中的作用,推動了綠色產業的發展。陜西VOC綠島模式
生態環境部華南環境科學研究所高級工程師莊志鵬也以注塑、塑料制品、發泡等行業為例,指出建設“綠島”要考慮規模是否足夠大,VOCs總量削減是否與投資成正比。莊志鵬表示:“比如占地面積很大的一個企業,它的VOCs污染物減排量只達零點幾噸,那支持其建設綠島就沒有意義。”另外,建設“綠島”仍需區域性統籌性考慮,讓“綠島”模式能夠長期有效運行。生態環境部華南環境科學研究所副研究員張毅強解釋,“綠島”集中產污、治污的需求一定是工業企業聚集的地方,往往土地資源會緊張,如果區域性統籌規劃欠缺,會導致后期的配套服務跟不上,難以持續穩定運行。他表示,“綠島”項目一次性的建設成本其實比較大,建起來后,如何維系后期的運營仍然存在挑戰。山東資源化綠島模式方案綠島模式注重提升公眾的環保意識,倡導綠色生活方式。
一件控制柜板被吊鉤懸掛起來,隨著自動涂裝流水線,有序“走入”密閉房,等待著噴粉/噴漆、流平、烘干等作業環節。這是記者“登上”江蘇景中景集中噴涂中心“綠島”后看到的場景,這座“島嶼”將周邊百家以上有噴涂需求的企業連接起來,集中服務。近年來, 類似的“綠島”項目如雨后春筍般在各地興起。“綠島”項目將會釋放什么機遇?其運營又會面臨何種挑戰?在日前中華環保聯合會主辦的工業集聚區減污降碳檔次高論壇暨首屆涉VOCs“綠島”項目建設與運營大會上,專業人士對上述問題展開探討。
目前,該企業的廢活性炭再生中心已順利投產,預計年處理廢活性炭約2萬噸,年產再生活性炭約8640噸,有效解決臺州市廢活性炭收集難、處置難的問題,實現活性炭再生循環使用。為探索VOCs治理“綠島”模式,天臺統一末端處理設施標準化,開展企業標準化再生型活性炭吸附裝置改造提升,并采用不同的廢氣收集方式,對硫化和修邊工序產生廢氣實行全密閉全收集。同時,通過提升活性炭品質規格,選擇統一標準的煤質顆粒型活性炭,確保廢活性炭高效再生循環使用。通過綠島模式的實踐,我們積累了豐富的生態環境保護經驗。
主要成效,2023年,雨花區認定VOCs減排量為57噸,提前完成“十四五”減排任務。VOCs治理“綠島”項目解決了鐵路車輛維修廢氣治理落后低效問題,推動園區工業廢氣治理和汽修噴、烤漆廢氣治理從簡易低效向綠色高效處理模式蛻變,有效改善局地環境空氣質量,推進全區環境空氣質量持續向好,截至10月31日,全區空氣優良率達89.1%,較去年同期提升7.9個百分點。為深入學習貫徹生態文明思想,落實黨、國家決策部署,生態環境部指導各地深入落實國家重大戰略,編制實施生態環境重要規劃,推進生態環境領域重大革新、重點工程和重要政策,開展相關重大專項工作,形成了一批可復制、可推廣的制度創新、實踐創新成果,涌現出了一批典型案例,現選編,供有關部門、地方在工作中借鑒。綠島模式強調城市規劃要采用綠色、低碳和可持續發展的理念。福建低碳循環綠島模式哪家強
綠島模式鼓勵城市規劃和建設注重環境保護和生態修復。陜西VOC綠島模式
據統計,江蘇首批“綠島”項目,在幫助市場主體減少污染治理設施投資約132億元的同時,還將提高中小企業危廢收集能力約2000噸/年,減排化學需氧量約13000噸/年、顆粒物約3400噸/年、揮發性有機物約2500噸/年。“綠島”項目注重市場化治污,強調市場在資源配置中的決定性作用,但在實際落地過程中,市場化作用被削弱。部門間標準不一、政策打架等問題也導致部分“綠島”項目管理存在失序風險,有待進一步破題。此外,部分“綠島”項目管理標準亟待統一。以危廢品收集儲存處置為例,有企業負責人反映,“綠島”政策雖有利于降低治污成本,促進安全生產,但由于公司污染物分類集中管理不符合一些部門規定,經常收到罰單,屢屢登上失信企業名單。陜西VOC綠島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