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深售電深度解讀廣東省能源局《關于擴大工業企業直購電交易范圍的通知》,為中山燈具制造企業設計 “年度長協 + 月度競價” 組合交易策略。2024 年一季度,該策略幫助企業在電價波動期仍保持用電成本穩定,同時通過可再生能源電力交易,使企業綠電占比提升至 35%,同步實現降本與低碳目標。針對電價波動風險,廣深售電主推 “1+3+12” 中長期交易體系(1 年基礎合同 + 3 季度滾動調整 + 12 個月價格預案)。為珠海某化工企業定制的三年期雙邊協商合同,通過煤電聯動定價機制,將電價波動范圍控制在 ±5% 以內。這種模式尤其適合年用電量超 1000 萬千瓦時的企業,2023 年服務的江門某鋼鐵廠通過該模式節省電費 800 余萬元。廣深售電的交易團隊每日跟蹤廣東電力交易中心報價數據,在市場電價低位時為用戶鎖定更多電量。企業開啟直購電新篇,攜手廣深售電,邁向用電省錢新時代。羅湖區企業直購電
直購電模式中電網企業負責電力輸送并收取輸配費,這種 “交易 + 輸送” 分離機制確保了供電穩定性。廣深售電整合廣東電網 220kV 及以上輸電網絡資源,為佛山陶瓷企業、廣州物流園區等商業用戶提供 “電價實時查詢 + 負荷動態監測” 服務。用戶可通過廣深售電的能源管理系統查看發電企業報價明細、輸配電價構成及基金項目,電價透明度較傳統購電提升 40%。2023 年服務的惠州某紡織企業,通過集中競價交易獲得 0.49 元 / 千瓦時的電價,較周邊未參與直購電企業低 12%。肇慶企業直購電要求借助廣深售電直購電,企業自主選擇電廠,靈活調整購電策略,掌控用電成本。
廣深直購電項目對地區產業結構產生了積極影響。對于傳統制造業,降低的用電成本使其在市場競爭中更具優勢,有更多資金用于技術改造和轉型升級,推動產業智能化方向發展。例如,一些紡織企業利用節省的電費引進先進的自動化生產設備,提高生產效率和產品質量。同時,該項目也為高新技術產業的發展提供了有力支持。高新企業對電力供應的穩定性和成本較為敏感,直購電項目吸引了更多此類企業入駐廣深地區,進一步優化了產業結構,促進了產業的多元化發展。此外,隨著用電成本的降低,一些對成本較為敏感的服務業也得到了發展,增強了地區經濟的活力。
廣深直購電項目在節能減排方面發揮了積極作用。一方面,項目鼓勵新能源發電企業參與直購電交易,提高了新能源電力在能源消費中的比重。隨著新能源發電技術的不斷發展,其成本逐漸降低,通過直購電項目,新能源電力能夠更順暢地進入市場,減少了對傳統化石能源發電的依賴,從而降低了碳排放。另一方面,對于發電企業而言,為了在直購電市場中獲得競爭優勢,會加大對節能減排技術的投入,提高發電效率,降低單位發電量的能耗。對于電力用戶來說,降低用電成本后,也有更多資金用于實施節能改造項目,采用節能設備和技術,進一步減少能源消耗,實現節能減排的目標。廣深售電直購電,一站式服務到底,從簽約到用電全程無憂。
廣深售電在直購電業務中,為用戶帶來了諸多成本效益。一方面,通過直接與發電企業交易,用戶避開了傳統購電模式中多層中間環節的加價,實現了電價的降低。以一些年用電量較大的商業綜合體為例,借助廣深售電參與直購電,每年可節省可觀的電費支出,這些節省下來的資金可用于商業設施升級、服務質量提升等方面,增強商業綜合體的市場吸引力。另一方面,直購電模式促使發電企業提升服務質量。為了吸引用戶與其交易,發電企業不僅在價格上展開競爭,還在供電穩定性、故障維修及時性等服務層面不斷改進。廣深售電通過對發電企業服務質量的監督與反饋,保障用戶獲得穩定的電力供應,進一步提升了用戶的用電體驗,降低了因電力供應不穩定可能帶來的生產經營損失,從多個維度為用戶創造了成本效益。除了教育用電、居民用電、保障性農業用電不能參與之外,其他工商業用電類型的企業都可以參與市場化交易。陽江大用戶直購電技術支持
直購電享優惠,廣深售電助力,商業用戶用電成本低。羅湖區企業直購電
廣深直購電項目的價格形成機制較為復雜且關鍵。它主要基于市場供需關系以及發電企業的成本等因素。發電企業在制定報價時,需要綜合考慮發電成本,包括燃料成本、設備維護成本、人員成本等,同時結合市場上其他發電企業的競爭情況以及用戶的需求情況來確定電價。對于電力用戶來說,其可接受的電價水平取決于自身的用電成本承受能力以及市場上其他可替代能源的價格。在雙邊協商交易中,雙方通過談判來確定電價;而在集中交易中,通過競價的方式,由市場競爭形成價格。相關部門在價格形成過程中也會進行適當引導和監管,確保電價既能夠反映市場供需關系,又不會出現過度波動影響企業的正常生產經營。羅湖區企業直購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