售電業務與儲能技術的協同,是廣深售電降低用戶成本的關鍵手段。公司在廣東多地落地的儲能項目,如深圳工業園 120kw/220kwh、某企業 240kw/440kwh 系統,均與售電服務深度綁定。用戶通過售電套餐低價購電后,在電價低谷時段將電能存入儲能系統,高峰時釋放使用,既規避了峰段高價,又保障了供電穩定。某新能源企業應用該模式后,不僅電費降低 20%,還在電網故障時依靠儲能維持關鍵設備運行,減少損失超 50 萬元。這種 “售電 + 儲能” 模式,讓用電從 “被動接受” 變為 “主動調控”。攜手廣深售電,借電力市場交易,實現降本增效。惠州工業售電項目
售電業務與光伏項目的深度協同,是廣深售電推動用戶能源轉型的重要路徑。公司在常州落地的光伏項目,與售電服務形成 “發電 - 儲電 - 用電” 閉環:光伏板白天產生的電能,優先滿足用戶自用,多余電量通過售電平臺出售給電網;夜間或陰天則通過售電套餐補充電力,配合儲能系統實現平滑過渡。廣東某食品加工廠接入該模式后,光伏自用率達 70%,外購電量減少近半,年電費降低 18%;同時,售電公司為其提供光伏電站運維服務,確保發電效率穩定在 85% 以上。這種 “售電 + 光伏” 的組合,讓用戶從 “單純購電者” 變為 “綠色發電參與者”,既降低成本,又為 “雙碳” 目標貢獻力量。珠海工業售電廣深售電整合多方資源,以電力市場化交易為基礎,為您帶來前沿售電服務。
售電業務與虛擬電廠的聯動,讓廣深售電的用戶參與到電力市場交易中。隨著廣東虛擬電廠參與電能量市場機制落地,公司整合用戶側儲能、光伏等資源,形成虛擬電源參與調峰。某工業園通過其平臺,在用電高峰時段削減非必要負荷,單次獲得調峰補貼 3 萬元;同時,將光伏余電通過虛擬電廠出售,年增收 12 萬元。這種模式讓用戶從單純的電力消費者變為市場參與者,售電服務也從 “賣電” 延伸至 “電力資產運營”,實現多方共贏。
廣深售電的售電服務突破地域限制,覆蓋廣東、貴州、江西等多地,形成跨區域服務網絡。在廣東,側重虛擬電廠與綠電直購;在貴州,利用水電資源豐富的優勢,為高耗能企業提供低價直購電;在江西,結合光伏資源推廣“自發自用+余電上網”的售電方案。某汽車零部件企業在三省均有工廠,通過其統一售電服務,實現跨區域電量調配,綜合用電成本降低8%。這種布局既利用了區域能源稟賦差異,又通過標準化服務體系保障質量,成為跨省企業的推薦售電伙伴。
節點電價是什么?為什么不同地區電價不同?電力現貨市場中有一個重要概念叫“節點電價”,可以理解為“不同地點的電有不同的價格”。比如,廣東某個區域的電網擁堵,電送不過去,這里的電價可能飆升;而另一個區域電有富余,電價可能下跌。為什么新能源的電價波動大?新能源(如風電、光伏)發電受天氣影響大,比如晴天光伏發電多,陰天驟降。這種波動會導致電價劇烈變化:●高價時刻:新能源突然減少(如傍晚光伏停發),需要緊急啟動燃氣機組補缺,電價可能飆升至1479厘/度(如圖4價格曲線中的尖峰)。●低價甚至負電價:如果風光發電過多,電網消納不了(比如半夜用電少),新能源可能以0厘/度甚至倒貼錢賣電(避免停機損失)。日報中新能源均價265.6厘/度,遠低于燃煤(346.5厘/度),但高價卻接近燃煤,體現了這種不穩定性。廣深售電以市場交易為基,助您降低用電成本。
廣深售電以深圳為總部,將售電服務拓展至廣東、貴州、江西等地,構建跨區域能源服務網絡。公司根據不同省份的能源稟賦與政策特點,定制差異化售電方案:在廣東,依托虛擬電廠參與電力現貨市場,為用戶提供靈活購電選擇;在貴州,利用當地豐富的水電資源,為高耗能企業鎖定長期低價水電;在江西,結合光伏資源推廣 “綠電售電 + 儲能” 模式,助力企業低碳轉型。某跨省經營的汽車零部件企業通過廣深售電的跨區域服務,將廣東工廠的基礎電量鎖定為光伏電、貴州工廠的電量綁定為水電,綜合電價較單一區域采購降低 0.07 元 / 度,年節省電費超 120 萬元。廣深售電還通過統一的能源管理平臺,實現跨區域用電數據互通與結算,讓用戶享受 “一地簽約、多省服務” 的便捷。如何在確保經濟效益的同時,實現環保目標,已成為電力行業亟需解決的問題。湛江售電有優惠嗎
發電企業(比如煤電廠、風電站)把電拿到市場上賣,用電側(比如售電公司、工廠)來買電。惠州工業售電項目
如何通過日報預判電力市場趨勢?從日報數據中能發現未來趨勢的蛛絲馬跡:1.新能源滲透率:若新能源成交電量占比持續上升(如從0.8億度增至2億度),說明電網消納能力增強。2.儲能參與度:儲能電站數量增加(目前6個),可能推動電價波動減小。3.政策信號:若燃煤電價環比大漲(+6.49%),可能反映碳稅增加或煤炭漲價,倒逼企業轉向清潔能源。假設某月新能源成交電量占比從5%升至15%,同時儲能電站增至20個,平均電價波動從±10%降至±5%,則說明市場正在向“高比例新能源+儲能”轉型。惠州工業售電項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