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筑物的結構和通風情況對室內氡濃度有著明顯影響。密閉性良好但通風不足的建筑物,氡氣難以排出,容易在室內積聚。研究表明,自然通風可使室內氡濃度降低30%-50%。在家裝設計中,合理設置窗戶和通風口,采用機械通風系統,如新風系統,能有效改善室內空氣流通,降低氡濃度。商業建筑尤其是地下商場、地下室等空間,由于自然通風條件差,更需要安裝高效的通風設備。環境監測部門應加強對建筑物通風與氡濃度關系的研究,為建筑設計和改造提供科學依據,空氣凈化企業也應針對不同通風條件的建筑,開發適配的氡氣凈化解決方案。增強環保意識,主動防范居室氡污染危害。隱形氡污染潛伏威脅
空氣過濾行業在氡污染治理中具有獨特的技術優勢。傳統的空氣過濾器主要針對顆粒物、有害氣體等污染物,對于氡氣及其子體的過濾效果有限。近年來,科研人員研發出了新型的吸附材料和過濾技術,如采用納米級活性炭纖維、沸石分子篩等材料,能夠有效吸附氡氣及其子體。實驗數據顯示,使用新型過濾材料的空氣凈化器,對氡氣的去除效率可達60%-80%。空氣過濾企業應加大研發投入,不斷優化產品性能,提高對氡污染的過濾能力,同時加強與家裝、商業、環境等行業的合作,將先進的過濾技術應用到實際場景中,為改善室內空氣質量貢獻力量。隱形氡污染潛伏威脅公眾可通過官方渠道了解氡污染防護知識。
在環境風險防控領域,數值模型已成為預測氡氣在大氣中擴散路徑的重要工具。這類模型通過耦合氣象參數(如風速、風向、大氣穩定度)、地形特征及污染源強數據,能精細模擬氡氣的時空分布規律。以科羅拉多州 Denver Basin 氣田為例,TAIT 等學者 2023 年發表的研究通過構建三維大氣擴散模型,模擬了水力壓裂作業中的氡釋放過程,結果顯示:當風速低于 3 米 / 秒時,壓裂作業產生的氡氣可在下風向 5 公里范圍內形成濃度異常區,氡濃度較背景值升高 2-4 倍,且高濃度區域與逆溫層出現頻率呈明顯正相關。這一模擬結果為環保部門的風險管控提供了科學依據 —— 可基于模型輸出的氡濃度等值線圖,劃定關鍵控制區與警戒區,對距氣井 3 公里內的敏感點實施加密監測;同時結合模型預測的落地濃度,制定工業場所氡排放的小時均值標準(如建議不超過 500 貝克勒爾 / 立方米),并要求企業配套建設氡氣收集燃燒裝置,從源頭減少放射性氣體的無組織排放。
建筑材料是室內氡污染的重要來源之一。天然石材、磚、水泥等建筑材料中可能含有放射性物質,在衰變過程中釋放氡氣。《建筑材料放射性核素限量》(GB6566-2010)對建材的放射性進行了分級規定,A類建材產銷與使用范圍不受限制,B類建材不可用于Ⅰ類民用建筑內飾面,C類建材只能用于建筑物外飾面及室外其他用途。商業建筑在裝修選材時,若使用不符合標準的建材,可能導致室內氡濃度超標。如某大型商場因使用放射性超標的大理石作為地面裝飾材料,經檢測室內氡濃度達到180Bq/m3,遠超安全標準。空氣凈化行業應研發針對建材釋放氡氣的凈化技術,從源頭減少氡污染對室內環境的影響。保持室內良好通風能有效稀釋氡污染氣體。
空氣過濾行業的產品創新應緊跟市場需求,開發適用于不同場景的氡氣過濾設備。對于家庭用戶,推出小型、便攜式的氡氣過濾裝置,方便用戶在不同房間使用;對于商業場所,設計大型、高效的集中式空氣過濾系統,滿足大面積空間的凈化需求。同時,將氡氣過濾功能與其他空氣凈化功能相結合,如去除PM2.5、甲醛、異味等,打造多功能一體化的空氣凈化產品。此外,空氣過濾企業還應注重產品的智能化設計,通過手機APP遠程控制設備運行,實時查看室內空氣質量數據,提升用戶的使用體驗。學校建筑應優先選用低氡污染釋放的建材。隱形氡污染潛伏威脅
長期密閉空間容易累積氡污染,需注意通風。隱形氡污染潛伏威脅
目前,氡污染檢測方法主要分為主動式和被動式兩類。被動式檢測方法如活性炭盒法、徑跡蝕刻法,具有操作簡便、成本低等優點,適用于長期氡濃度監測;主動式檢測方法如連續氡監測儀,可實時測量氡濃度,適用于應急檢測和快速評估。近年來,隨著技術發展,一些新型檢測技術不斷涌現,如基于半導體探測器的氡檢測設備,具有靈敏度高、響應速度快等特點;無人機搭載氡氣檢測儀,可實現大面積區域氡濃度的快速掃描。這些新技術的應用,提高了氡污染檢測的準確性和效率。隱形氡污染潛伏威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