柑橘潰瘍病主要為害枝、葉、果。病葉初為針頭黃色油漬狀斑點后擴大呈圓形斑、葉正反兩面病斑隆起,中央凹陷開裂呈灰褐色爛口狀,周圍有黃色暈環,病葉不變形,但往往早落,枝梢和果實上的病斑與葉片相似,該病是細菌引起,主要由雨水及昆蟲傳播,高溫多濕、臺風及陰雨天易誘發生病。
病原屬于細菌,該病危害柑橘葉片、枝梢和果實。苗木和幼樹受害特別嚴重會造成落葉、枯梢,影響樹勢;果實受害重者落果,輕者帶有病疤不耐貯藏,發生腐爛,大大降低果實商品價值,使果農增加病蟲防治成本,經濟效益受損。
植物葉片上先出現針頭大小的濃黃色油漬狀圓斑,接著葉片正反面隆起,呈海綿狀,隨后病部中央破裂,木栓化,呈灰白色火山口狀。病斑多為近圓形,常有輪紋或螺紋狀,周圍有一暗褐色油膩狀外圈和黃色暈環。果實和枝梢上的病斑與葉片上的相似,但病斑的木栓化程度更為嚴重,山口狀開裂更為顯著,枝梢受害以夏梢最嚴重,嚴重時引起葉片脫落,枝梢枯死
病原細菌在柑橘病部組織內越冬。翌年溫度適宜、濕度高時,細菌從病斑中溢出,借風、雨、昆蟲和枝葉交互接觸作短距離傳播。遠距離的傳播則主要通過帶菌苗木、接穗和果實。病菌落到寄主的幼嫩組織上,由氣孔、水孔、皮孔和傷口侵入,潛育期3~10天。
防治方法
嚴格執行檢疫。苗木、接穗、砧木、種子和果實的調運要按規定嚴格實施檢疫,防止潰瘍病的傳播蔓延。保護區發現病樹、病苗立即燒毀。
培育無病苗木。苗圃應選擇在周圍1 000米以上無柑橘類植物的無病地區建立,并建立無病優質母本園,就地供應無病接穗。
減少果實和葉片損傷。可采用營造防風林,以減小果園風速(尤其在有臺風的地區能顯著減少病害發生);及時防治潛葉蛾等害蟲,減少蟲傷。
藥劑噴灑
以防治幼果瘡痂病為重點,于花謝2/3時噴藥,發病條件特別有利時可在半個月后再噴一次。春芽期(芽長2毫米)根據預報來決定是否用藥。可使用喜蘭特生物生產的喜百農品牌旗下的[柑橘專用]<瘡痂潰瘍凈>產品稀釋800-1000倍,進行噴施。